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月影无痕博客

月上柳梢头 影随幽径后 无风花尤落 痕留露中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  

2014-04-07 09:30:41|  分类: 中考汇集(原创)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

一、说明的对象、内容及其特点

11.本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对菊花进行了说明?(3分)

菊花的造型→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菊花的造型→菊花的颜色→菊花的品种→菊花的品性高雅

呼和浩特卷

18.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  “神七”在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。

安徽卷

10.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?     3)

解释什么是红树林,介绍其生长环境,说明其得名原因。(三个方面内容各占1分。意思对即可)

11. 根据第二段内容,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。   (4)

叶片上有排盐孔;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;以“胎生”方式繁殖;有密集的支柱根。(四个特点各占1分。如果只答“有排盐孔”、“有呼吸根”,该小点不得分。意思对即可)

二、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

格式:

举例子:具体说明了……使说明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。

列数字:准确具体说明了……

作比较:突出了……

打比方:生动形象地说明了…..

分类别:条理清楚地说明了……

摹状貌:使说明对象生动、形象。

作诠释:对事物某一方面进行解释

下定义: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。

示例1? 统筹方法,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。 ?

作用分析: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。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“统筹方法是什么”这个问题,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是“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”,使作者对统筹方法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。

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“某某是什么”的语言形式。形式相同,如何区分呢?一般来说,“是”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,就是定义;如果不能互换,就是诠释。
例如,“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”这句话,改成“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”,意思不变。“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”这句话,如果改为“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”就不成。由此可以辨别,前一句是定义说明,后一句是诠释说明

安徽

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有什么作用?

 

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,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(占全岛的40%以上)、昆虫100多种、水生动物100多种,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、虾、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,所以海南自古有“万亩红树养万人”的说法。

说明方法:举例子、列数字、引用等。

作用:说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,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;使说明的内容具体、准确,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。

(两问各占2分。第一问答出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;第二问答出一层意思即可得2分。意思对即可

三、说明的语言(准确、平实、生动)

准确性(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?为什么?)

答题格式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,准确地说明了……,若删去,就成了……。表意就不准确、不严密了。

河南 卷

14.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?为什么?(3)

  这样的“水晶”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

不能删去。。“可能”一词表推测,准确地说明了这种“破坏”不是一定会发生的。 若删去就绝对了,表意就不准确、不严密了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  (分析合理即可。3)

2009衡阳卷

13.细读下列句子,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。(2分)

①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,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、干枯,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。

②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《群芳谱》补遗,扩充为《广群芳谱》,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,累计已超过三百种。

③或偃或伏,若舞若翔,如歌似笑,摇曳多姿,难以形容。

语言清新雅致,有韵味;文学气息浓厚

四、说明的顺序

时间顺序: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,或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,或以事物从早到晚、从古至今的时间为序,或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、演变的过程为顺序。

空间顺序: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,或自上而下,或自左而右,或由前到后,或从外到里,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对事物作介绍。

逻辑顺序: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、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。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:从现象到本质,从原因到结果,从特点到用途,从整体到部分,从概括到具体(或从一般到个别),从主要到次要。

14.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?为什么?

不能调换,因为这三段文字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的,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