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进教师暑假培训讲座
--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设计
会同县林城镇中学 黄春华
培训目标:
1.能按读者的常态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散文,能用自己的眼睛找到课文的关键点。
2.能从学生的角度阅读散文,预估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疑难处。
3.根据散文阅读关键点和学生阅读的疑难处确定散文教学点。
4.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特点。通过培训能进行阅读教学设计。
课时:1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培训导入
老师们好,受师范杨校长之托给大家来上课培训,我心中充满了期待,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致远生命力。我非常羡慕在座的各位青年的教师,你们朝气蓬勃,思想活跃,最富生命力;有知识,有热情,有干劲,有抱负,最富希望;你们将为会同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年轻真好!年轻就是资本,记性好,学东西快,干事情有闯劲。今天与大家交流分享的主题是“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设计”。
二、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点
1、内涵: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,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,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。一般包括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。
2、特点:
第一,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。解决教什么的问题。
第二,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。解决怎样教的问题。
第三,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,使教学效果最优化。
第四,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、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。具有操作性的程序。
3、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
(1)教学任务:以“学的活动”为基点的课堂教学。
(2)教学目标:1.合宜的教学内容。2.有效的教学组织
(3)教学策略:1.教学组织形式。2.教学方法。3.学法指导 。4.教学媒体
(4)教学过程:1.学生需要学什么。1.学生怎么学才好。
(5)教学评价:测验、观察提问、作业检查、听课和评课等。
4、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
(一)概念的范畴不同: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,又叫课时计划,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,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。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、科学性、再现性和操作性。
(二)对应层次不同:教学设计: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,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、一门课程,也可小到一堂课、一个问题的解决。教案: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。
(三)设计的出发点不同: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,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“教”案。教学设计是 “一切从学生出发”,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、掌握程度为依据,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,更要设计学,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,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。
(四)包含的内容不同: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,教学方法,重难点分析,教学进程,教具的使用,课型,教法的具体运用,时间分配等因素,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。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,有教学目标分析、教材内容分析、学习重点目标阐明、学情分析、教学策略的制定、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,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,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。
三、散文教学的现状
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。教材所选课文,绝大部分是“文学性的散文”。阅读教学问题,主要是散文教学的问题;散文教学问题,主要是“教学内容”的问题;解决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的“教学内容”问题,关键是要合理地解读文本;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研究,散文理论研究远远落伍。大部分教师不会阅读散文,大部分教师不会抓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与学生的疑难处。不能正确估量学生学情。
1、散文常识
(1)散文的概念认识:
“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,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。”旧“散文”的定义,向来用“排除法”。也就是说,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、道不明的,就会被放进“散文”这个筐里。
在中国古代,骈文之外,便是“散文”;韵文之外,都是“散文”。在中国现代,小说、诗歌、戏剧等,被称之为纯文学,“散文”则被称之为杂文学,文学作品中“除去小说、诗歌、戏剧之外,都是散文”。实用文章称为非文学。
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。我国文本体式有四大类:文学作品即纯文学、实用文章、散文、和文言文。在教学中,语文老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阅读经验依据文本体式合理地教学。
(2)散文体裁的特点:A“不拘一格”:题材广泛多样,可混合运用记叙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,章法、结构开放。B“张扬个性”:现代的散文,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,抒发作者个人的真实体验。
散文是一种艺术,而且是一种独立的艺术。“散文”无规范,一个作家一个样,一个时代一个样,一个人一个样式,没有规范。谈论散文的时候,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:鲁迅的散文、周作人的散文、郁达夫的散文、沈从文的散文、汪曾祺的散文、蒙田的散文、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,是不同的样式;不同作者的散文,是不同的样式;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,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,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。
(3)文学性散文中的“主体”与“客体”: A散文中记叙、描写的客体是作者眼里的主现的人、事、景、物(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)。B散文中的主体是:作者,即作者由描述人、事、景、物过程中触发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和感悟。
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,那作者眼里的、主观的人、事、景、物,在散文中是记叙、描写的客体。
案例如:《背影》中的“父亲”,《老王》中的“老王”,《荷塘月色》中的“荷塘”,《幽径悲剧》中的“古藤萝”,《安塞腰鼓》中的“扣腰鼓场景”等。作者记叙、描写“父亲”、“老王”、“荷塘”、“古藤萝”、“打腰鼓”,目的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,描摹那些景和物。之所以记叙、描写,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、所感,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、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。
散文的关键点,不在所记叙、描述的客体,而在记叙、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、感情。
《背影》的关键点,不在“父亲对我的爱”,而在体认到“父爱”的独特心眼;《老王》的关键点,不在“老王的善良”,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那副心肠。《荷塘月色》的关键点,不在“荷塘的景色”;《幽径悲剧》关键点,不在“占藤萝被毁的惨剧”;《安塞腰鼓》的关键点,也不在“打腰鼓场景的威武、雄壮”……关键点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,痛感惨剧的心灵,为威武、雄壮而奋发、激昂的心怀。
阅读散文,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、事、景、物,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、事、景、物,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,触摸作者的心眼、心肠、心境、心灵、心怀,触摸作者的情思,体认作者对社会、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。
四、 散文阅读的要领
散文阅读,即鉴赏“文学性的散文”,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晤的人生经验,体味、精准的言语表达。
(一)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。懂得分享:阅读散文容易“人我不分”,顶替作者, 自我突破,去体察、认识、理解、启迪(不可能“具有”与作者同等的经验)。
(二) 体味精确的言语表达上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经验。这是对散文阅读的基本定义。优秀的散文作家,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,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;尽管有时初看起来似乎是些很普通的语句。
王荣生教授教给我们:散文的第一句特别重要,是要定基调的。比如《散步》第一句:“我们在田野散步:我,我的母亲,我的妻子和儿子。”这一段可绝不仅仅是在交代事件、人物、地点,开首这一句作者已经定下了全文的基调。这一句中有四个“我”字,说明了什么?蕴含了什么情感?——“我”的重要性,母亲和儿子之间的“分歧”(因为妻子“在外面,她总是听我的”,所以妻子可以忽略不计)要靠“我”来解决,“我”人到中年要背起”整个世界“的责任。
比如《紫藤萝瀑布》第一句“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”,联系作者的经历你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“停住了脚步”,而后又“不觉加快了脚步”。这第一句是定下了全文的基调的。比如《藤野先生》开篇的第一句:“东京也无非是这样。”再如《风筝》、《春》等等的第一句,都要好好分析。
王荣生教授告诉我们:读散文要理清三个方面:理解、感受、个人联想。理解作者说了什么,读者自己有何感悟,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。
(三)散文阅读的着眼点:(1)个人化的言说对象;(2)在记叙、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、感情;(3)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、独特的人生经验;(4)个性化的言语表达。
案例如:例如藤野先生,联系文章的出处朝花夕拾,便明白鲁迅所表达的,其实是鲁迅先生给我唯一温暖的,日本留学经历,以及我在这段时间你的思想变化历程。所以这一篇的教学目的,不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或者,分析藤野先生的品质。《朝花夕拾小引》部分,鲁迅这样写,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。我们读《朝花夕拾》,我们是随着作者一起回到鲁迅童年时代,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,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索过程,一起追忆逝去的人,沿着这一线索,我们能够看到二十时起初以鲁迅为中心的一个生活场景,人物心理历程。所以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不是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,教学的落脚点一,为什么鲁迅离开东京到仙台,二,在仙台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人什么事?三,为什么一“藤野先生”为标题,那是因为在那段时间的藤野先生是唯一给她温暖的人,最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日本留学的这一段心理变化历程。
(四)散文教学关注“这一篇”。
(1)散文阅读教学——要建立学生与“这一篇”课文的链接;“这一篇”是独特的文本,本身就是学习对象,学要理解、感受“这一篇”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,及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、语文知识。
(2)散文阅读教学——始终都在“这一篇”散文里;散文中的世界,作者言说对象和方式、所思所感,都是高度个人化的。散文阅读,其外在言说对象,不在散文“阅读”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,与外在对象的关联,是阅读后的事。散文“这一篇”的教学,是老师引导学生“感受、体验、分享”作者文中呈现的独特的“人生经历、情感体验和语句章法”(即作者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,是读者不可能有的)。
五、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组织
(一)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
备课,文本的教学解读,一方面要依据体式,正确解读课文。更重要的是,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,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,对学生读不懂、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。平常我们常说的“备课备两头,一头备教材,一头备学生”。我的理解“备教材”就是要语文老师准确把握是哪种文本体式,哪个作家的作品,这一文本的特质是什么,更要理解感受准确把握文本关健的地方在哪,也就是教学点在哪?“备学生”就是要语文老师明确了解学生的阅读难点在哪?即不喜欢、读不懂、读不好的地方。
指出散文教学内容来自文本和学生的确定性。分别规定了课堂教学和起点的位置。语文老师的专业性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。
具体地说就是:(1)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。(2)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: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,从学生的角度讲,可以归结为三句话:
◇学生不喜欢的,使他喜欢;
◇学生读不懂的,使他读懂;
◇学生读不好的,使他读好。
1、名师经验:也就是说,教师要教的,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,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,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。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。我们经常说,钱梦龙老师是“导读法”,蔡成清老师是“点拨法”,段力佩先生所主持的是茶馆式的“读读、议议、讲讲、练练”。在以往,我们对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,往往从教学模式、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学习和提炼归纳,现在我们知道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“导读”,在哪里导呀?导的是什么?“点拨”,在哪里点?点的是什么?拨的是什么?“读读、议议”,是学生读和议,“讲讲”是教师讲,讲什么呢,这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问题。
“导读”法的关健是,在哪里“导”?钱教授告诉我们:就是“学生读起来困难的地方、学生读不好的地方,学生自己看了好几谝看不出的地方。”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:我备课的时候,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,就想,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;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,就想,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,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。换句话说,“导读”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、学生读不好的地方。曾经有人问,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?钱老师回答说:“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,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,因此,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,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。”
2、名课研习一:就散文来这种体裁说,要抓住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这一基本点确定教学内容。朱自清的《背影》的教学重点不是父爱,而是作者的情感,在一瞬间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爱,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因此,描写父亲买橘子背影的一段,不能当成一般的人物描写来教,而是像电影中的慢镜头——表达看的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。本段表达了朱自清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。找准文本的真正内涵非常重要。
3、名课研习二:《语文学习》曾经发表过董水龙老师的《只教不懂的,不教已懂的—<背影>教学案例》(《语文学习》2006年第6期)。标题很鲜明,《背影》教什么呢?董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:(1)"文章有一条分界线,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,你能把它找出来吗?”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,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。(2) "为什么说‘我,与父亲‘不相见已二年余了’,而不是说‘我’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?”试图通过“不相见”和“没有见面”这两个短语的不同,探讨朱自清父子的关系,体会朱自清所感受到的父爱。(3)"为什么说‘我’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,只是背影,而不是其他外貌、体态或品德之类呢?”教《背影》,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最关键的问题?这可以讨论。但董老师这种努力的方向,无疑是正确的:教学生不懂的,从学生学情出发,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。方法如:
A “辩体”——认识散文的特征、谱系。
B “识人”——知晓散文作家文学地位和个人风格。
C “断文”——“这一篇”独特价值,确定教学内容。
D “定点”——选择自己此次教学侧重的教学内容。
(二)、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
“依体式,定终点,研学情,明起点,中间搭2—3个台阶”。
在教学中,确定教学环节的两个要点:明确内容的落点,组织学生学的活动。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,一节课聚焦一个核心内容,两三个核心教学环节,每个教学环节要明确内容落点和学习方式。
1、名师经验:备课时思考三个问题:(1)学生自己阅读时会是什么状态?起点。(2)我希望学生上完这堂以后怎么样呢?终点。(3)怎么从起点到终点?也就是起点、终点两三个环节。
2、课例研修:《散步》《生命,生命》
3、完成共同备课:任选初中阶段的一篇散文,使用备课模板共同完成备课任务。
六、问题研讨
在今后的教学中,“我们应该避免教学目标”或“远”离课文,或用大而空用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。有要画黄颜色、绿颜色的意识。学会画黄颜色、绿颜色,并能找到关键点(教学点)。
最后,我想送给老师们三句话作为今天的我结束语,希望与大家共勉:
年轻老师要做一颗口香糖。为自己物色一位师傅,而后黏住师傅,从其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借鉴其经验,得到启迪,汲取营养。
老师要做个天使。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。不抛弃、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,学生就会成就您教育的幸福与成功。
老师要做条书虫。引领学生与家长读书,努力做擦星星的人,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。
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
评论